庞晓宇
目前,张承臣担任隆基电磁的董事长,持有该公司33.46%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赵能平担任隆基电磁的总经理,持有22.78%的股份;而另外三位校友钟宝申、李春安、王学卫则合计持有25.43%的股份。
科创板日报记者在乐山协鑫项目现场看到,高耸的硅烷反应塔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属光泽,流化床内规律性发出低鸣的作业声。崛起的绿色硅谷当前,乐山将建设中国绿色硅谷 列为未来5年发展三大任务之一,并提出两步走的路径清晰:第一步,到2023年,形成31万吨硅料(含颗粒硅10万吨)、71GW拉棒切方、45GW切片、10GW电池片的生产能力,产值突破1000亿元,打造成全国光伏产业创新示范基地。
多家企业加速硅料投产当前,不少企业纷纷加快了硅料的投产进程。一方面是因为乐山具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可以有较为明显的生产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乐山在打造绿色硅谷,乐业乐山优势产业上不断建链-补链-强链,拉伸延长增厚全产业链条的规划,这也是吸引相关企业来乐山投资兴业的动力之一。其中,谈及落户乐山的原因,协鑫科技方面相关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乐山基地10万吨颗粒硅项目是协鑫科技在西部建设的首个颗粒硅基地,也是协鑫绿色生态智慧工厂。未来,四川晶科将推动五通桥光伏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进一步推进乐山千亿绿色硅谷的打造。资料显示,四川晶科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晶科)成立于2019年2月,集光伏用单晶硅生产制造、研发为一体。
山东航禹能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丁文磊如是说。根据PVInfoLink预测,2022年底、2023年底的硅料环节的产能规模分别为442GW、663GW,今年和明年年末的增幅分别将达 67%、50%。协鑫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乐山协鑫颗粒硅10万吨级巨无霸的成功运行,标志着协鑫科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颗粒硅项目完全具备体系化、标准化、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的复制能力。
在发车现场,乐山协鑫副总指挥、总经理王永亮告诉记者。据了解,乐山协鑫10万吨颗粒硅项目于7月22日正式投产,是协鑫科技继徐州6万吨颗粒硅产能项目顺利投产后,在西部模块化成功复制并建成投产的全球最大规模颗粒硅产能矩阵另一大龙头企业中环2020年与隆基的产能差距最大达到30GW。新贵突围在上述10家主流硅片企业中,晶科、晶澳、阿特斯3家垂直一体化企业的硅片以自供为主,产能稳步增长,而双良、高景等新贵则正以产能狂飙快速突围,第三大独立硅片供应商竞争激烈。
除包头一期、二期分别20GW大尺寸单晶硅片外,双良联合宇晶股份、永新新材于江苏盐城投资25GW大尺寸硅片项目。今年6月,高景30GW硅片满产,待2023年第三期满产后,珠海基地合计硅片产能将达50GW。
2019~2021年,上机数控营收三年增长825%,单晶硅营收占比也由2019年的31%增长至2021年的99%。接下来,双良开启了密集接单模式,从2021年10月至今,双良拿下润阳、爱旭、正泰等11家企业超900亿硅片长单,提前售出超101亿片+4万吨硅片硅碇。至此,中环开启产能加速度。2021年2月,中环发布公告,于宁夏银川投建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能工厂及相关配套产业。
据北极星跟踪数据,2020~2022年疯狂的扩产潮下,硅片数据均首屈一指,仅今年上半年,扩产规模便高达400GW+。其中以多晶硅生产设备驰骋光伏行业的双良节能于2021年2月设立子公司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正式开展一期20GW大尺寸单晶硅片业务;2021年6月,首根大尺寸单晶硅棒成功出炉;2021年10月,大尺寸单晶硅棒已实现小批量设备调试。此外,展现巨大野心的还有清电能源集团,据悉将在新疆哈密市打造光伏硅基示范产业园,包含60GW单晶硅拉棒切片项目,一期10GW单晶硅拉棒切片项目预计2023年投产。但与此同时,中环祭出两大杀手锏,一是于2019年发布G12(210mm)超大尺寸硅片,再次掀开硅片尺寸之争;二是2020年混改完结,TCL集团入主,中环由国企变身民企。
伴随新玩家的蜂拥而至和疯狂扩产,硅片价格战在所难免,但在当下火爆的需求下,时间后延,但行业洗牌箭在弦上。叠加宜宾基地,高景硅片总产能将达80GW,直追第一梯队。
值得重视的是,保障原材料供应,中环豪掷206亿大手笔杀入上游多晶硅环节,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投建12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以及半导体单晶硅材料及配套项目、国家级硅材料研发中心项目。庞大的产能数据下,硅片龙头之争尤为激烈,行业洗牌激荡行进。
事实上,新玩家的刺激因素不仅仅是双巨头,同行效应同样惊人。双雄称霸北极星统计了隆基、中环等10家主流单晶硅片企业的产能数据,截至2021年底,仅这10家企业的单晶硅片产能便达到367GW,2022年预期奔向600GW+。目前,令市场侧目的硅片新贵当属双良和高景。据中环披露,2022年硅片产能预期达到140GW。光伏产业链利润丰厚环节,硅片当属其一,其在造就巨无霸明星企业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众新玩家集结。在投资者交流平台上,双良回复,2022年力争具备50GW左右产能的投产条件。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隆基单晶硅片产能达105GW,也是至今首个产能破百的硅片企业,2022年目标产能150GW。与此同时,被供不应求环绕的双良再次豪赌,进军光伏组件领域,拟于包头稀土高新区投50亿元建设20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一期5GW计划建设期两年。
以上机数控为例,2019年上机数控通过全资子公司弘元新材料进一步拓展光伏单晶硅业务,至此形成高端装备+单晶硅双轮驱动模式。高景还将在四川宜宾建设年产50GW直拉单晶硅棒和30GW单晶硅拉棒切片项目,分三期建设。
该项目于2021年3月开工,预期今年底前投产。无论是产能数据亦或市场份额,隆基、中环可谓牢牢固守着双雄称霸的战局。
另一个备受市场关注的硅片新贵高景,背靠IDG 资本等诸多资本豪强,高景速度有目共睹,其于2020年12月与珠海市国资委签署协议,总投170亿元建设5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2022年5月,中环再度调整募投项目,将原计划投入集成电路用8-12英寸半导体硅片之生产线项目中的剩余募集资金全部用于DW四期项目的建设,新增年产30GW太阳能光伏硅片(G12)产能。到2022年底,仅隆基、中环两大巨头,单晶硅片产能将近300GW光伏发电、绿色氢能、电池储能是焦点光伏发电因其可再生、无污染,被视为减碳的抓手之一,同时是新能源革命的颠覆技术之一。
而在技术路径上,储能领域多讲磷酸铁锂电池,但钱晶认为,主流磷酸铁锂面临一个挑战成本没有可降空间,无论是供应链还是技术,磷酸铁锂电池都非常成熟了,一旦技术成熟,就没有降本空间。自双碳目标之后,新能源无疑正成为当下中国投资和创业的热土。
钱晶表示,可以看另外一种技术钠离子。钠离子也是目前宁德时代最为倡导的技术路线,钱晶表示,碳酸锂现在的成本是十几万元/吨,而碳酸钠是两千元/吨,钠离子电池应该做到磷酸铁锂电池三分之一的成本。
钱晶认为,可再生能源制氢,现在比较成熟和主流的技术之一是电解水制氢,电解水制氢包括两种:一种目前用的最多是碱性制氢,但是碱制氢的问题是占地面积很大,效率比较低,耗能比较高,最关键的一点是,它跟可再生能源的耦合性比较差,不太适应与可再生能源的耦合所以目前来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氯氢。欧阳明高就提到,新能源革命一大特征就是利用氢气和电池等技术存储。
储能技术是本次峰会产学研界谈论的另一焦点。钱晶在现场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现在光伏电价应该在0.25元-0.45元之间(按照光照水平),火电成本是0.4元,如果用N型组件,国内电价可以做到0.2元以内,相当于火电一半的成本,这已经让使用火电没有任何(使用)理由了。在能源形态上,钱晶也给出了另一种思考,未来真正的能源长什么样子,光伏跟氢,尤其是氯氢是很好的方案,能解决很大一部分减碳的问题。目前,他和团队正聚焦电池储能、绿色氢能、氢电智慧能源三位一体研究,并于2011年成立了清华电产品实验室,我们正逐步突破氢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膜电极等核心技术,并转化形成产业集聚,培育科创板氢能燃料电池低谷。
而这场能源转型和能源科技革命,目前还远不会停歇。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提出,碳中和的本质是让人类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而这其中,数字化和碳中和存在融合的想象空间:数字化使得能源低碳技术提速,推动能量成本下降和环境影响减少。
在这片领域,不仅诞生出了蔚小理等一众造车新势力,更催生出宁德时代、晶科能源等万亿、千亿市值的新能源产业链企业。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氯氢,需要用另外一种光制氢,钱晶提出,光制氢技术的特点就是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占地面积是储能的三分之一,耗能少,并且跟光伏、跟风光间歇式的可再生能源耦合性非常强,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氯氢。
李俊峰认为,碳中和是为了改变化石能源的不可持续性,因此首先要解决能源的轻捷化,然后解决低碳化,最后实现智能化,能为万物互联的时代提供轻捷的、安全的、可靠的、低成本的能源,比方说光伏发电,比方说海上风电,数字化推动能源到能量的过程,这些都有赖于技术进步。她以晶科能源举例,晶科能源累计19次打破电池和组件效率的世界纪录,最新一次技术提升是今年4月份,光伏领域N型单晶钝化接触(TOPCon)电池转化效率,提高到了25.7%,现在TOPCon电池的量产效率突破24.7%,良率是99.8%,组件效率做到了22.3%。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